如何判斷小孩有無「過動兒」症狀
日前藝人李明依,透露其實她的兒子小威力也是「過動兒」患者後,再度讓大家對於「過動症」的教養引起關注。一般來說,過動的小孩常在幼兒與學步期就被家長認為淘氣、外向、活動量大且好奇,並常因此而受傷或者與其他小孩衝突;通常自幼稚園開始因為無法配合團體生活的規則如插隊、隨意拿他人物品、隨意走動與不聽從老師指揮等,但真正會接受診斷與治療通常起自於「學齡期」,因為從國小開始「團體生活的約束」對於這些坐不住、容易分心與忘東忘西的孩子,相對於其他小孩是一項嚴格的挑戰。
為恭紀念醫院精神科陳建良醫師指出,過動與注意力缺失主要有以下三大症狀:
(一)活動量過大、坐不住等,主要是控制不了自己。
(二)注意力不易集中,比其他正常小孩的注意力短很多,通常不到十分鐘就無法集中注意力,而一般小孩可達三十分鐘以上。
(三)衝動,通常表現為欠缺多方面的思考而行動,容易受外界刺激所影響,通常容易粗心犯錯、情緒容易暴怒、易與同學起衝突等。
目前在學齡兒童中有3%~9%患過動症,男童罹患比率為女童的3~4倍。但並非調皮的孩子就是過動兒。要判斷孩子是否為過動兒的標準,不在量的多寡,而在孩子是否自己能控制行為,臨床上分成三種型態,單純過動與衝動、單純注意力缺失與合併過動、衝動與注意力缺失。
如果一但發現自己的孩子是過動兒,又該如何應對呢?陳建良醫師表示,學齡前的兒童一般並不建議用藥,先以行為治療來處理。一般是進入小學之後才開始用藥,直到青春前期會開始評估停藥的可能性,因為一般來說青春期的過動兒活動量過大的情形會先改善,但大約有四成到六成的患童會有持續的注意力不集中與易衝動犯錯的情形,會建議屆時由於患童的認知發展足以瞭解自己的缺陷,待觀察自己的情形與自我調適後若仍不足,則可繼續服藥用藥。
但藥物只能緩解但不能治癒過動症,所以要確定用藥的目的與要改善的症狀,例如:為何如不專心、坐不住、作業無法按時完成、衝動與人際關係衝突等,以便觀察藥物的效果,一般來說80%以上的患童在服藥後會主觀感覺比較安靜、注意力比較集中、學習較有信心與同學的關係也改善等。
陳醫師強調,過動症的治療除了藥物之外,家長與老師的協助相當重要,配合行為修正的技術,加強與多鼓勵其正面行為以減少挫折與自卑感,因為此對於小孩未來的人格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若有相關的問題最好還是至醫院詢問專業的醫師。
【過動症常見症狀】
‧注意力障礙: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干擾,無法專心完成學業與遊戲,不能專心聽玩別人說話。
‧衝動行為:未思考便行動,不遵守團體規則,處理事情沒有組織。
‧情緒障礙:約有五成以上合併有情緒症狀,學習成就低,人際關係不佳,常造成負面的情緒發展與憂鬱的症狀,低自尊心,加上又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逐漸會變的不聽話與固執。
‧品行障礙與人格偏差發展:五成合併有偷竊、說謊、打架、不守規矩等行為,嚴重者發展成反社會性人格與藥物濫用的行為。
‧過動行為:坐不住,東張西望,動不停。
‧運動協調障礙:精細動作差、手眼協調差、平衡感差、對於空間距離判斷錯誤、左右不分等(軟性神經症狀)。
‧抽動症狀:有些會不自主的肌肉抽動與發出怪聲音等。
‧學習障礙:在閱讀、書寫、算數的能力特別差,有些是單純因為注意力不集中而導致學業成績不佳,甚至許多小孩被診斷有智能障礙。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500
留言列表